
中華民國金漆彩繪九儒圖梅瓶
中華民國金漆彩繪九儒圖梅瓶 底部
中華民國金漆彩繪九儒圖梅瓶 局部
中華民國金漆彩繪九儒圖梅瓶 局部
年代:中華民國
尺寸:高27.3厘米,口徑6.3厘米,底徑6.3厘米
中華民國金漆彩繪九儒圖梅瓶,一對,撇口,束頸,豐肩,斂腹,平底,下托三足木座。通體以金漆為地,用淡綠、紅、黑、紫、銀灰等色漆描繪通景山水人物。遠景層巒疊嶂,松枝繁茂,近景九位老者形態各異。此對梅瓶為福州脫胎漆器,胎體輕巧,色彩鮮艷,特點鮮明。
福州脫胎漆器與壽山石雕、軟木畫并稱為福州特藝“三寶”,又與北京的景泰藍、景德鎮的陶瓷并譽為中國傳統工藝“三寶”。福州脫胎漆器由福州漆藝匠人沈紹安(1767-1835)創造,距今有二百余年的歷史。福州脫胎漆器用泥土、石膏、木模等制成器物的坯胎,在坯胎上以逐層細膩的夏布(或綢布)與生漆裱上數層,等漆干固后,將器物放入水中溶化坯胎或脫去木胎,最后剩下漆、布組成的漆殼,再經過上灰底、打磨、拋光、髹漆研磨,施以各種裝飾紋樣,便成了光亮絢麗的脫胎漆器,工序一般要一百來道。這種傳統脫胎漆器的胎骨制作工藝是由漢代“夾纻”技法轉化而來,用這種方法制成的漆器,不僅成本經濟、制作簡便;造型自由、品類繁多;且胎骨輕薄、質地堅固,如制作的大型佛像、獅子等便于搬運,最重要的是生漆粘性好,將致密的絲綢粘在一起,使胎體堅固、耐水,克服了以往木胎漆器厚重、對濕度要求高等缺點。沈紹安及其后人還創新以金、銀箔紙入漆的“薄料髹漆”技法,在制成的漆器表面涂抹金、銀,并在其上繪畫,制成的漆器色澤鮮艷、彩繪精致,使福州傳統脫胎漆器更具地方特色。
沈紹安創造的福州脫胎漆器技法,為其后人繼承并發展,沈氏家族以“傳內不傳外、傳男不傳女、傳長不傳次、傳嫡不傳庶”的“四傳四不”方式,使脫胎漆器技法在清代成為沈氏家族的獨門絕活,為福州傳統脫胎漆器胎骨工藝和紋飾技法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,可以說以沈紹安為代表的沈氏家族創造了福州脫胎漆器的輝煌。直到清末光緒時期,這門技法才開始外傳,脫胎漆器店才在福州遍地開花,產品大量生產,并遠銷海外。
此梅瓶底部印有“中華福州美中奇漆器”商標?!懊乐衅妗逼崞鞯晔潜鍖殬s于1904年創辦的,位于今福建省福州市肅威路上,以生產制作高檔陳設品為主。卞寶榮原是漆畫高手,又擅長經營,使“美中奇漆器”成為當時一大名牌。1945年,福州市脫胎漆器業公會成立,卞寶榮任公會理事長。卞寶榮的徒弟黃茂欽于1919年創立“閩中奇”漆器廠,位于“美中奇”漆器店臨街的省府路。從“美中奇”到“閩中奇”,不只是在店名上稍作變化,更是體現出福州脫胎漆器制作工藝的傳承和延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