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陳錦波
是一位土生土長的東莞人,作為業內著名攝影師,廣東攝影圈的后輩們親切尊稱他為“波叔”?!安ㄊ濉庇?978年踏上攝影之路,幾十年如一日地用足跡和鏡頭記錄城市變遷、自然界神奇之美,先后拍攝《歲月留痕》《城跡》《工業記憶》《表象·探究》《像·不象》等系列作品。
自2016年始,陳錦波先后四次,共計將508件攝影作品捐贈給東莞市博物館,其捐贈作品不僅數量大,而且主題豐富、特色鮮明,極大地豐富了我館館藏,為東莞市博物館新館建設提供了重要的實物支撐。為擦亮“博學東莞”文化品牌,助推東莞文化強市建設,東莞市博物館策劃推出“波光錦影——館藏陳錦波攝影作品展”,精選陳錦波110幅攝影作品,從城市鏡像到工業記憶再到光影視界,全面展現一位攝影師對自然的敬畏、對生命的歌頌、對社會的責任與擔當以及為時代寫真、為歷史留影的藝術家情懷。
城市鏡像
以鏡頭見證城市變遷,用影像留住歷史記憶。從航拍東莞到鳒魚洲再到城市舊街老巷,陳錦波在數十年的時間里,拍攝上千張城市發展變遷的攝影作品,用作品向一個時代致意。這些作品,具有強烈的時代感、紀實性,是這個時代不可多得的影像資料。
城跡
2003年,陳錦波乘著滑翔機航拍東莞,用鏡頭記錄了東莞城市飛速發展的瞬間,留存了大時代、大發展背景下東莞的城市印跡,透過獨特角度,開闊視野,展現改革開放以來東莞的滄桑巨變。
東莞莞城街道新芬路,東莞市博物館、東莞科學館、東莞圖書館(現東莞少年兒童圖書館),簡稱“科書博廣場”
東莞南城街道行政中心廣場建設工地
建設中的東莞大道
東莞南城街道宏遠路段建造跨河大橋——鴻福橋
鳒魚洲
鳒魚洲位于莞城街道東江大道東側、厚街水道西側,因形如鳒魚而得名。作為東莞改革開放進程中的工業遺存,鳒魚洲見證了東莞從農業縣到現代都市的蝶變。陳錦波將鏡頭對準這些見證城市發展變遷的工業遺存,為時代留影,為城市存照。
鳒魚洲俯拍圖
位于東江大道旁的鳒魚洲飼料廠
鳒魚洲原飼料廠“火車頭”車間
老街
《老街》是攝影師將鏡頭對準家鄉老街、房舍、公園、店鋪、廊橋,借鑒繪畫中的素描或淡彩藝術形式,以素描灰色作為主基調,增加一些筆痕效果,使得攝影與繪畫完美的跨界融合,催生出特殊的藝術效果,讓原本喧鬧的城市變得潔靜、素雅,讓古巷老街顯得更加滄桑懷舊。
東莞莞城街道北隅珊洲街
東莞莞城街道振華路“祿源公·老莞城飯店”
東莞莞城街道振華路“東方紅照相館”
東莞可園
東莞石龍鎮中山路竹器店
工業記憶
《工業記憶》聚焦有著40年歷史的廣東陽春鋼鐵廠整體拆除的全過程。整組作品內容全面,畫面詳實,場面宏大,細節自然生動。陳錦波自2010年開始,歷時四年,前往陽春鋼鐵廠十余次,拍攝了三千多張照片,為陽春鋼鐵廠留下了珍貴的工業記憶影像資料。作品體現了攝影師對作出貢獻的老工廠、老裝備、老工人的深厚感情,折射出攝影師的職業精神、攝影水準和人文思考。
廣東陽春鋼鐵集團公司廠門
上世紀90年代,煉鐵廠50萬噸鋼技改工程180㎡高爐開工慶典
軋鋼廠露天堆場的輝煌時刻
拆除煉鐵廠、煉鐵廠
鉤機拆除鋼鐵廠煙囪
工人切除鋼鐵廠余熱回收管道
光影視界
光是攝影的靈魂,光影下的色調、肌理與色彩對比,形成一種單純有力、細膩古典的藝術語言。陳錦波以深邃的眼光,獨特的視覺以及多年的藝術修養,用滿構圖的方式和婉轉曲折的藝術手法表現《歲月留痕》《表象·探究》《像·不象》,鏡頭下山川的脈絡、胡楊樹干的紋理,給人以無限想象,營造出意境含蓄、斑斕多姿的光影視界。
歲月留痕
《歲月留痕》是陳錦波拍攝大西北山川的一組景觀作品,攝影師用影像給景觀賦予了人的情感,作品中起伏的山巒,歲月殘留的各種肌理痕跡,無不訴說著生命的偉大、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。
表象 · 探究
《表象·探究》是陳錦波以胡楊枝干局部為對象的系列攝影作品。作品色調與樹桿自身紋理的流動性不免讓人聯想起一幅幅中國畫,畫面中仿佛有高山流水、亭臺樓閣、亂石拍岸等萬千意象,猶如一滴水珠折射出三千大千世界。
像 · 不象
《像·不象》是對物體的紋理形態的發現,也是攝影師的自我觀照,作品像一幅幅靜物畫或風景畫,靜止地注視,細節化地表達,以照片代言攝影師的人生閱歷、自身省察以及神秘豐厚的內心世界。
影像是時間的化石。徜徉在陳錦波的光影視界,透過一個個被定格的精彩瞬間,我們感受到歲月的溫度,觸摸到時代的脈搏,看到人們對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,體會到這個時代的偉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