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嶺南傳統建筑布局開朗、構意新清、簡樸自然,具有獨特的地方建筑風格。廣東省流動博物館、東莞市博物館于2022年11月11日至12月11日聯合策劃推出“凝固的詩歌——嶺南建筑藝術展”,圖文并茂展示嶺南各地不同時期、不同類型的建筑遺存,為觀眾解讀嶺南建筑的發展歷史和建造技藝,帶觀眾領略其魅力風采和文化內涵。
嶺南地處中國南疆,獨特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習俗,形成了具有兼容性、務實性、多元性、創新性等特征的嶺南文化,這是嶺南傳統建筑形成的重要因素。嶺南宮殿建筑始建于秦漢南越國時期,經唐宋元的發展,體系基本形成。明清以后,隨著嶺南地區經濟水平的提高,建筑營造活動日趨興盛,形成了融北方建筑之雄壯與江南建筑之秀麗于一體,通透典雅、輕盈暢朗的嶺南古建筑。
任何文化都是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中產生、發展并受其制約和影響的。嶺南園林與建筑的產生及其風格的形成,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所處地域的自然環境、對地域材料的應用、地域性植物的栽培和嶺南與海外的文化交流,也使嶺南園林與建筑在平面布局、技術工藝、造型與空間、裝飾裝修等方面形成了兼收并蓄、融匯中外的特征。
隨著時代的發展,嶺南新園林和新建筑的創作,汲取嶺南傳統園林與建筑的精髓,將建筑空間和自然環境相互結合,園林空間與建筑空間互相滲透,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影響全國的佳作,使嶺南傳統園林與建筑在不斷發展之中獲得新生。